|
用好中医药文化这把“钥匙”中医药学是世界医学宝库的重要一员,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株小草造福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也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如何挖掘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如何推动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和对外传播?本报约请三位专家研讨交流。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展 用好中医药文化这把“钥匙” ■主持人: 任思蕴 本报记者 ■嘉 宾: 王 芳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宋欣阳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 任宏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医药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智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如何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王芳:谈及文化自信,中医药应该是最具文化自信的领域之一。这是由四方面因素决定的。第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医学科学,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非常令人骄傲的。 第二,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如:尚生为民的价值观念、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大医精诚的医德伦理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知识财富和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的重要作用,2015年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瑰宝论”“钥匙论”成为中医药性质、地位、作用最准确全面的界定。 第三,新时代以来,在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中,中医药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国人对中医药发展运用充满信心和期待。 第四,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角度看,中医药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领域,都充满着原创精神,是具有中国智慧和特征的完整科学体系,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典型代表,是极富创造性的资源宝库。 如何用好这一“瑰宝”和“钥匙”?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作出重要论述、指示和批示,并在多个场合和领域运用中医理念和术语,阐述治国理政的思想和观点。比如,在谈及推动高质量发展时指出,“改革也要辨证诊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在谈及城镇化工作中土地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时指出,“这不是强壮,而是虚胖”“实际上外强中干、中阳不足、脾气虚弱”;在谈及法治中国建设时,形象地把政法系统比作国家的免疫系统,“是营血卫气、祛邪扶正、保证社会机体健康的重要力量”;在阐述全面从严治党时,将党内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用中医术语形象地比作“肝风内动”“血虚生风”;在谈及生态文明建设时更是一针见血指出,“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中医术语给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脉”“开方”,为我们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作了最好的诠释和示范。 宋欣阳: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炎黄子孙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虽然由于外敌入侵等诸多原因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在近代遭到重创,但中医药文化仍然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并有所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医药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中医药临床相伴相随;另一方面,近代大量华人出海,使中医药文化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 中医药文化汲取了儒、释、道、易、法、阴阳、兵、农诸家丰富的养分,是中华传统文化在自然科学领域传承、实践与发展的典型代表,也是展现中华文化特色、传承中华文化智慧、引导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载体。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切入点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直观性、现实性。人们通过了解中医防病治病、健康保健的思想和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熏陶,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直接的受益人和自觉的传承人。 任宏丽: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在“天人合一”“辨证施治”等思想中。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提倡顺应自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就是指自然规律。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体健康,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等也具有借鉴意义。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和具体症状进行有针对性治疗的思想,既对现代精准医疗的发展有参考价值,又体现医学的人文关怀。此外,中医药重视预防,提倡“治未病”,《黄帝内经》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观点。这些价值观念不但为我们提供更全面的健康观,也为现代社会人类从全局出发审视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中医药文化以“生生”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含灵”就是指百姓;南宋张杲在《医说》中也指出“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如今,中医药文化也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与古代医家强调的“医者仁心”“精诚为民”是一脉相承的。 随着医疗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客观形势,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将难以应对人民日益复杂的健康需求。中医学的诊疗思想和观念为现代医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思路。 总之,中医药文化以其深厚的价值观念、崇高的人文精神,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注入强大的生命力。挖掘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认同,为全人类健康发展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 主持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智慧回归国人日常生活,全社会逐渐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未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如何更好发挥中医药文化的标杆作用? 王芳:发挥中医药文化的标杆作用,首要和基础的还是让中医药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中医药事业有长足进步和发展。只有中医药自信了,中医药文化才能自信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到2017年首部中医药法实施;从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到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23年《“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完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这些为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政策基础和制度保障。 今天,我们看到中医药文化夜市人气火爆,中医养生“圈粉”年轻人,中医药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自觉,这些正是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基础上涌现的文化现象。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原则,即“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真正做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要突出原创性、保持民族性、延续传统性、体现时代性。这也是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创新发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宋欣阳:一是进一步推广中医药养生理念,用“治未病”服务健康中国。中医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宣传推广依据二十四节气进行的养生保健,应时应节开展相应的科普教育活动,指导人们适时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预防疾病和增强体质。 二是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教育体系。通过编撰教材和课程内容,将中医药基础知识与核心理念嵌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普及中医药的保健妙招和文化理念。学校可举办诸如中医药防近视、中医药日常保健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科普活动,增进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三是加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提升中医药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医药知识进行数智化传播应用,例如中医药可穿戴设备、中医药智能咨询系统等,使人们更为便捷地体验中医药服务。同时,鼓励中医药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业携手合作,共同研发创新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任宏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这一重要论述为包含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指明了方向。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华精髓,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现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未来,中医药文化资源研究、开发和利用的关键在于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生产生活的有机融合。主要路径包括: 第一,以中医药传统经典文化为核心,融入现代文化元素。该路径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充分运用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弘扬中医药文化,包括对中医典籍的数字化整理保护,对中医药文物的现代化展陈,利用丰富的传媒技术对经典名方、传世技艺、植物本草等进行推广等,促进中医药传统经典不断焕发生机。 第二,加强文化创意,促进中医药元素衍生开发。该路径运用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对传统中医药元素进行深度发掘、整合、开发和利用,创造出更多围绕中医药元素、贴近日常生活的新产品、新业态。 第三,结合传统中医药的体验性进行的产业融合发展。该路径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医药所承载的文化、医疗、保健、养生等功能,将中医药与旅游、养老等产业相结合,以拓宽中医药的使用场景。 主持人:近年来,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加速,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医药已经传播到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聚焦中医药走向世界,如何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王芳:中医药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中医药对世界的贡献之一。同时,中医药自身也在中西文明交流中得以继续进步和发展。我们今天常见的一些中药材如麻黄、乳香、没药、丁香、番泻叶等,最初都是“舶来品”。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中医药因其独特疗效和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从而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起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一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满足各国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的多层次需求;二是,积极参与世界传统医学的对话交流,互学互鉴,助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增强;三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叠加效应,为受众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多途径、多语种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向全世界阐释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造福世界。 宋欣阳:现阶段中医药文化发展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重要论述,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深入理解中医药的核心价值,从文化自信和文化安全的高度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要认识到传统医学是大国竞合和卫生软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不能视之以单纯的医学产业;要明确中医药文化的战略地位,将其置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来推进;应高度重视中医药在国际竞争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重要抓手融入外交、卫生、科技、文化、经济和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工作中。 品牌建设方面,积极举办涉及中医药文化的各类活动。首先,确立中医药文化符号,借助阴阳、太极、和、仁爱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来制定推广策略。其次,对中医药文化进行“再包装”,使其更能适应在国际舞台传播的需要,更能与世界其他传统医学交流互鉴。通过动漫、音乐、游戏、影视等创新形式进行传播;重视与国内外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宽传播渠道,主动进行议题设置。第三,建立以中医药为主要议题的主场外交平台,例如通过世界传统医学大会等主场活动,自信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第四,创设国际舆论场上的中医药热点,比如探索设立中医药国际奖项、表彰为中医药做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等。 产业带动方面,中医药文化应助力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国文化的海外发展。首先,加快培育中医药国际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通过海外投资、品牌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中医药跨国企业。鼓励央企参与传统医药领域的全球布局,鼓励高附加值中医药产品的出口,对中药原料进口给予政策支持。其次,建立一批国家级中药货物贸易基地,加强与国际特色药材和传统医药的合作开发,鼓励优质和紧缺的中药材资源进口,增强地区适应性与互补性。鼓励企业在海外建立中药生产加工基地,以海外实体为依托建立高效流通渠道。第三,探索绿色中药服务“碳中和”理念与实践,推动中医药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面向全球推广中医药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宣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医药发展模式。比如总结肉苁蓉、锁阳等中药种植在荒漠化和沙化防治中的经验,以及中草药农药的优点,推动中医药参与荒漠化治理的国际合作项目落地,推动“绿色丝路”建设。 配套机制方面,加强中医药“走出去”的保障力度。首先,建立健全中医药海外投融资体系,加大信贷对中医药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其次,探索设立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基金,支持中医药文化传播项目。第三,支持保险公司对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提供保险服务,鼓励境外商业保险覆盖中医药服务。最后,加强中医药相关国际法的研究与运用,加强中医药产业涉外律师队伍建设,为中医药产业“出海”提供法律支持。 任宏丽:《道德经》曰“以道莅天下”。中医药“走出去”,旨在通过传播中医药文化,最终促进全人类的健康与和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可有以下几个抓手。 第一,要加强中医药传播的标准化。中医药有着独特的医学理论与丰富的临床智慧,但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其复杂性与独特性常常导致理解障碍甚至引发误解。因此,要重视中医术语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确保术语的精准翻译与阐释,助力海外受众精准把握中医药这门科学。同时,重视国际学术合作,加强高质量中医药研究成果的国际发表,推动中医药在全球医学体系中提升学术地位和话语权。 第二,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拥抱数字化传播的优势。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手段,在线展示中医诊疗过程、基础理论、医学史等丰富内容,向海外受众更直观地展示中医药的神奇魅力。还可通过微视频、动漫等灵活的形式,比如我校科技人文研究院正在策划配套英文版的《古代名医故事》推出微动漫系列,试图拉近中医药与海外受众的距离。 第三,重视中医药“出海”的本土化探索。中医药走向世界,要取得长期成效,离不开本土化实践。各国各地区文化背景、气候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在推广中医药时,也要因地制宜。比如在气候炎热的国家,可以重点推广清热解毒利湿的中药材。此外,要尊重当地文化,兼容并蓄,促使中医药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当地医疗体系。 |